北大取消绩点排名,能否成为高校反内卷新风向?

   时间:2025-08-17 07:48 来源:天脉网作者:顾青青

近日,北京大学宣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本科教育改革措施,计划在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取消学生学业评价的绩点(GPA)排名,以成绩单作为学业情况的全面体现。这一改革在教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广泛讨论。

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北京大学此举无疑走在了国内高校的前列。然而,对于众多其他高校而言,绩点依然是一个令人焦虑且难以割舍的存在。绩点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便成为了高校评价学生学习状态和成果的重要标准。

绩点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美国,哈佛大学率先使用学分制,随后绩点制度逐渐在美国各高校推行,并被多国沿用至今。在我国,绩点制作为学分制的配套机制,也成为了高校评奖、升学、应聘时的重要参考。

然而,绩点制度也伴随着不少争议。有学生认为,绩点制度让学生陷入了分数至上的陷阱,为了获得更高的绩点,学生往往选择给分更宽松的课程,而忽视了课程本身的价值。绩点也成为了保研、留学等关键时刻的重要评判标准,加剧了教育内卷现象。

北京大学此次改革,旨在破除“唯分数论”,减轻学生负担。然而,对于这一改革,北大学生们的反应却各不相同。有学生为此鼓掌叫好,认为这将有助于打破内卷现象;也有学生表示担忧,认为取消绩点后,仍会有其他评价机制代替,内卷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

Aria是北京大学大一新生,作为第一批改革群体中的一员,她对绩点的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Aria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她对绩点非常在意,甚至为了拿高分而选择了一些自己不太感兴趣的课程。然而,这些课程并未给她带来预期的收获,反而让她感到枯燥乏味。Aria认为,取消绩点将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内卷压力,让大家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专长。

然而,对于其他高校的学生而言,绩点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林彻是一所华南地区211院校的大三学生,他所在的专业每年只有前10%的学生能拿到推免资格。因此,绩点对他来说至关重要。林彻表示,为了获得更高的绩点,他不得不放弃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选择给分更宽松的课程。他还发现身边想要保研或出国留学的同学也开始加入到“卷”绩点的行列中。

与林彻不同,即将从一所语言类双非院校毕业的刘璐对绩点有着不同的看法。她不打算保研或留学,而是打算直接参加工作。刘璐认为,绩点对她来说更像是一个方向和目标,让她能够认真对待学业。然而,她并不会为了绩点而过度努力,认为目前的绩点已经足够满足她的需求。

北京大学此次改革还推出了PF制,即学生每年可以选择一门课程不记具体成绩,只有“通过”和“不通过”两种评定结果。这一政策旨在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不必过分担心成绩问题。然而,对于绩点制度改革本身,仍有许多人持观望态度。他们认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论有没有绩点,都会有一个评价体系去评估成绩情况。因此,内卷的趋势可能难以遏制。

尽管如此,北京大学此次改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它表明,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未来,我们期待更多高校能够借鉴北京大学的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