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一次管理者聚会中,一个共同的主题悄然浮现——疲惫。但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力透支,而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精神重压。
“感觉团队失去了动力,”一位管理者无奈地说,“以前的小小激励就能让大家充满干劲,现在却仿佛对一切激励都免疫了。会议中的沉默,让人感到窒息。”
“每天都在做决策,但关键时刻心里总是没底。”另一位管理者叹了口气,“数据报表堆成山,却看不清人心。那种孤独感,真的很难受。”
还有一位管理者自嘲道:“我感觉自己快被掏空了,脾气变差,耐心减少。明明知道这样不好,却停不下来。离那个理想中的自己,越来越远了。”
这些场景,对于许多管理者来说并不陌生。在“理性”和“效率”的鞭策下,他们学习战略、优化流程、推行各种管理方法,却似乎忽略了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
当团队像一台过度运转的机器,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如人心涣散、信任缺失、创新停滞时,管理者们才猛然惊觉,那个装满“硬核执行力”的工具箱里,似乎缺少了最关键的一环——“人味儿”。
近日,一本名为《领导即疗愈:做有温度的领导者》的新书,为管理者们带来了一丝曙光。这本书的作者尼古拉斯·扬尼,既是牛津大学、IMD商学院的客座教授,也是一位深谙人性的戏剧导演。
扬尼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领导力不仅关乎你的“行为”,更取决于你的“存在”。即,你“做了什么”固然重要,但你“是什么样的状态”可能更为关键。
想象一下,当你对下属说“这个方案需要再优化一下”时,如果你的状态是疲惫、焦虑的,那么传递出去的可能就是紧锁的眉头和压抑不住的怒气,下属感受到的是“否定”和“压力”。相反,如果你的状态是平静、专注的,那么传递出去的将是温和的目光和并肩作战的笃定,下属感受到的是“信任”和“支持”。
《领导即疗愈》这本书,为管理者们提供了一套“向内看”的智慧。它不是复杂的管控术,而是一种内在修炼的方法,扬尼称之为“疗愈”。
书中强调了正念、冥想和身体感知的重要性,这些方法有助于管理者从纷乱的思绪中抽离出来,找回内心的平静。当管理者们不再被情绪和压力所左右时,他们内在的稳定性就会成为团队的“定海神针”。
书中还教管理者们如何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宝贵的“情报”。团队士气低落、成员间矛盾重重,这些不再是令人头疼的“麻烦”,而是重要的“信号”。书中提供了方法,帮助管理者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让团队成员敢于表达真实的感受,从而发现隐藏在情绪背后的流程漏洞、协作障碍和团队的真实需求。
在这个加速、内卷、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领导即疗愈》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温暖的提醒。它告诉我们,领导力的根基在于对自己和他人的关怀与慈悲。“温度”,本身就是一种最硬核的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