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框的巨变:AI时代搜索生态的重塑与挑战
近期,百度在其年度AIDAY大会上,向公众展示了一个显著变大的搜索框,这一变化迅速成为中文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用户界面调整,更是百度搜索产品十年来最大规模的重构行动。
相较于以往仅能输入有限关键词的搜索框,如今的百度搜索框支持超长文本输入、多模态交互以及AI任务处理。它能够理解用户的模糊需求,完成复杂任务,并将原有的链接列表升级为“百看”,支持图文、音视频混合排版,同时接入了智能体和真人服务。这一转变标志着搜索从信息检索工具向任务完成平台的进化。
在信息时代,搜索是通往网页的门户;而在AI时代,搜索则成为发起任务、获取服务和应用的调度系统。外界将百度的此次转型视为一次“自我革命”,标志着百度正式抛弃了传统搜索逻辑,AI搜索的颠覆性意义得到了验证。
然而,百度此次转型的背后,也隐藏着市场的巨大压力。随着AI搜索的兴起,年轻用户逐渐养成了新的搜索习惯。例如,阿里旗下的夸克浏览器,其AI功能日活用户已突破3369万,登顶中国AI应用排行榜,其中50%的用户年龄在25岁以下,00后占比过半。相比之下,百度搜索在18-35岁核心用户群体中的日均使用时长骤降18%,年轻用户持续流失。同时,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以及垂直应用小红书、知乎等,也明显分流了传统搜索需求。
在国内市场,百度的搜索份额从2021年的87%逐步降低至2024年的60%。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百度核心在线营销收入同比减少6%,且已连续多个季度下滑。这些数据无疑给百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使其加速转型。
夸克浏览器的AI跃迁,为百度提供了转型的参照。过去,夸克常被视为一款“小而美”的工具型应用,用户体量远不及百度。然而,在AI技术重构搜索范式的临界点,夸克率先推出了“深度思考”模块,打破了传统搜索的限制。通过整合通义千问大模型,夸克构建起“AI超级框”架构,用户输入自然语言指令,系统即可自动解析需求并完成全链路操作。夸克还整合了阿里生态资源,构建了“搜索即服务”闭环,将搜索变成了阿里生态的调度中枢。
百度此次搜索升级,也展现出了与夸克类似的路线。其中,“百看”的推出,将传统链接列表替换为结构化信息流,整合了图文、音视频及智能体服务,优化了信息呈现效率,减少了跳转步骤。作为国内最早布局AI的互联网公司,百度在AI技术的深度和广度上曾长期领跑国内互联网行业。然而,AI对百度最大的现金牛——搜索业务的浸润,却一直处于相对暧昧的状态。
直到今年,李彦宏在一季度电话会上透露,百度为生成式AI搜索建立了成熟框架,正加速AI转型。于是,百度“放大”了搜索框,从传统搜索引擎跃进为集“AI搜索+AI助手+多模态生成平台”为一体的AI入口。然而,百度搜索的AI转型并不算早,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拖沓。在此之前,夸克、豆包等玩家都已陆续接入各类智能体和AI功能,从功能上替代了传统搜索引擎。
转型之路并非坦途,百度面临着利益纠葛与现实压力。搜索广告是百度的生命线,任何可能动摇这条现金牛根基的激进变革,都需要极大的决心和承担短期阵痛的勇气。AI搜索虽然并非完全替代传统搜索,但其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也让商业逻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AI搜索追求效率,要求直接解决问题;而传统广告则追求曝光,要求用户跳转。两者在底层逻辑上存在冲突。
因此,百度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平衡新旧业务的关系,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百度尝试用“智能体广告”来实现破局,让广告成为AI答案的一部分,用“服务式推荐”来缩短用户决策路径。然而,智能体广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用户信任度、广告主接受度、效果评估复杂性等。百度还需要加强内部业务的整合,构建像夸克那样深度整合生态资源的“搜索即服务”闭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