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4+4”选拔引热议:北大光华学霸落榜,选拔标准成谜?

   时间:2025-05-05 13:09 来源:天脉网作者:赵云飞

近日,协和医学院的“4+4”试点项目因录取争议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先是有消息称,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毕业生董某莹成功入选该项目,引发公众对其背景的质疑。随后,观察者网报道了北大学子陈如月的经历,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项目选拔公平性的讨论。

陈如月,这位201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的学霸,为了实现自己的医学梦想,本科期间主动补修了医学课程,并申请了协和的“4+4”项目。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她并未被该项目录取。为了追逐理想,陈如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27岁的“高龄”重新参加高考,并最终被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录取。

与陈如月的坚持和努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董某莹的“轻松入围”。董某莹本科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附属的巴纳德学院,主修经济学。尽管该校与哥伦比亚大学本部共享部分资源,但其录取门槛相对较低,甚至被一些人称为“名校跳板”。更引发争议的是,董某莹并无公开的医学背景,却成功进入了以“医学+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协和“4+4”项目。

社交媒体上还出现了一名自称是哥伦比亚大学本部化学系毕业的女生爆料,她以近乎满分的成绩申请该项目却遭到拒绝。她戏谑地表示:“论成绩我卷到极致,论颜值也没问题,难道是我没找对‘萝卜坑’?”

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协和“4+4”项目选拔标准的广泛质疑。该项目旨在选拔非临床专业的顶尖学子,培养“医学+X”的复合型人才,但其评价体系一直未对外公开。这导致公众对项目的选拔逻辑产生了诸多疑问:是否存在对海外院校的“无差别崇拜”?跨学科诚意如何衡量?选拔过程是否黑箱化?

面对这些质疑,协和医学院尚未作出正式回应。这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担忧。有教育学者指出,协和“4+4”项目的争议本质上是精英选拔程序公信力的危机。当规则不透明时,任何结果都可能被质疑为“特权的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陈如月放弃“名校光环”,选择通过高考逆袭的故事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这被网友视为对协和体制的一种“温柔反抗”。她的故事也反映了公众对“唯标签论”的厌倦——真正的医学热忱,并不需要“4+4”这样的项目来背书。

协和作为中国医学教育的标杆,其探索“医学+X”模式的初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要想平息公众的质疑,协和必须直面问题,公开透明选拔细则,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并引入第三方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撕掉“特权通道”的标签,让“复合型人才”真正回归能力本位。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