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候课制度引热议:是严谨教学还是形式主义泛滥?

   时间:2025-05-01 01:56 来源:天脉网作者:陆辰风

近日,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组教师照片引发了广泛讨论。照片显示,教师们整齐地站在教室门口,姿态笔直,如同酒店迎宾一般。

这一场景背后的原因,是部分学校推行的“教师候课制度”。候课,即在预备铃响后,教师需在授课班级教室门前等候,组织学生有序进入教室,并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这一制度在一些学校已成为强制性措施,例如山东聊城市某学校要求教师提前2分钟到教室候课,否则将视为迟到或早退,并扣除学年考核分。

然而,这一制度在教师群体中引发了争议。许多教师表示,虽然提前到教室已成为他们的习惯,但将这一行为变成强制性措施后,却带来了不少负担。特别是连续上三四节课的教师,面对只有10分钟的课间,还要提前三分钟候课,往往连去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有的教师甚至不敢吃早饭,只能在上完课后再补充能量,以确保能准时候课。

学校为何热衷于推行“教师候课制度”?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出于安全考虑,防止学生课间追跑打闹;二是希望教师能提前调节好状态,学生也能提前稳定下来,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这一制度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它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使教师不得不随时盯着时间,心理压力增大。同时,教师站在教室门口等候,也引发了关于师道尊严的讨论。

实际上,候课本身并非没有积极意义。它可以让教师提前进入状态,快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候课期间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交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拉近师生关系。但问题在于,候课的形式不应过于僵化。照片中教师笔直地站在教室门口,学生却看不到一个,这样的候课真的能起到理想的作用吗?

不少教师认为,候课应该是灵活的、自然的。教师可以在课前两三分钟提前“进场”,轻声参与学生的讨论,或者只是看着学生嬉笑玩耍,不打扰他们。这样的候课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又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而僵化的候课形式,只会让教师沦为“服务员”,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更令人担忧的是,候课只是学校形式主义泛滥的一个缩影。从“教师侯课制度”到“班主任坐班制”,再到“教师化身文明劝导员”等等,这些本意虽好的措施,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地位越发尴尬。教师的教育热情被一点点扼杀掉,形式主义之风正严重侵蚀着校园应有的活力。

教育应该是简单的、纯粹的、踏实的。学校需要安静,教师需要安心,孩子需要安稳。只有这样,教书育人才能真正发生。面对形式主义的不正之风,我们必须大声疾呼:整顿形式主义,还校园以应有的宁静与纯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