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书画双绝,进士出身却为何取“板桥”为号?背后故事令人动容

   时间:2025-04-27 21:13 来源:天脉网作者:唐云泽

在古人的称谓体系中,名、字、号各有其独特的适用场合,文人墨客间尤爱以字或号相称。诸如曹雪芹,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世人更多铭记其号;又如纪昀,字晓岚,号石云,纪晓岚之名更为人所熟知。清代还有一位以号扬名的大家——郑板桥。

郑板桥,清代书画界的璀璨明星,专攻兰、竹、石,自喻为“四季常青的兰,节节高升的竹,永恒不朽的石,恒久如一的人”。其诗书画皆精,被誉为“三绝”,是“扬州八怪”中的佼佼者。

书法上,郑板桥独树一帜,将真、草、隶、篆四体融合,自创“六分半书”,亦称“板桥体”,字体刚柔并济,秀丽雅致,深受喜爱。如“难得糊涂”四字,便尽显其书法之妙,韵味悠长。

尽管郑板桥才华横溢,科举之路却颇为曲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直至44岁方中进士。为此,他特制一枚印章,上书“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以志其历程。

郑板桥个性鲜明,为官清廉,政绩斐然,勇于为民请命。在潍县任知县时,深得民心。因主张赈灾而遭罢黜离任时,百姓自发相送,直至十里长亭。此后,他对官场心生厌倦,于乾隆十八年归隐山林。

郑板桥本名郑燮,字克柔,名与字皆由其教书为生的父亲郑之本所取,寓意和顺柔顺,期望他一生平顺。然而,郑板桥的一生却并未如父亲所愿,他清高孤傲,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历经坎坷。

至于其号“板桥”,则源于对家乡的深深眷恋。郑板桥家乡位于江苏兴化,城外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木桥,名为“古板桥”,是他儿时的乐园。成年后,他长期漂泊在外,常怀思乡之情,尤其是对那座古朴的小桥念念不忘。于是,他便以“板桥”为号,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郑板桥在《板桥自叙》中提到,兴化有三郑,他自称“板桥郑”,并因此号闻名天下。他还曾自刻一枚印章,上书“二十年前归板桥”,以表思乡之情。

郑板桥成名后,家乡的“古板桥”也随之闻名。道光年间,乡民重修此桥,改为砖桥,桥名依旧。如今,护城河已填平,桥也不复存在,但“古板桥”作为地名被保留下来,郑板桥的故居也成为文物保护单位,静静地诉说着他的传奇故事。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