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迎来了其辉煌的120岁生日,回溯至1905年,由京剧大师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作为中国首部电影问世,标志着电影与舞台艺术的深厚渊源自此开启。
近年来,国产舞台影像作品异军突起,以其精良的制作和卓越的艺术性赢得了广泛关注。诸如舞剧电影《只此青绿》、越剧纪录电影《新龙门客栈》以及音乐剧纪录电影《在远方》等佳作,借助数字化手段,打破了传统舞台艺术的时空局限,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赏体验。
4月25日,北京国际电影节与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携手举办了舞台影像数字化主题沙龙,汇聚行业精英,共同探讨舞台艺术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旨在促进“第一现场”的舞台魅力在“第二现场”的银幕上得以完美呈现。
谈及舞剧《只此青绿》向电影改编的历程,主演谢素豪感慨道,尽管电影的镜头语言和叙事能力为舞剧提供了全新的表现维度,但舞台的现场感和即时性是电影难以复制的。他坦言,拍摄过程中,演员们最难把握的是表演的分寸感,特别是对于舞者而言,面对镜头时有着不小的压力。
谢素豪认为,此次改编不仅是一次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创新,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次积极探索。他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观众爱上中国传统文化,并希望自己和团队能继续在舞台上耕耘,将作品推向世界舞台。
舞剧电影《只此青绿》的制片人蒙天宇透露,影片的拍摄过程绝非易事,团队召开了无数次的创作会议,并在现场搭建了七个摄影棚,其中最大的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实景拍摄对演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调整舞蹈动作以适应快速剪辑的镜头,还需面对多次重复拍摄的挑战。
蒙天宇强调,舞台艺术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而转化为电影则需要运用电影的叙事手法引导观众深入故事。由于影片全程无对白,演员们通过细腻的眼神交流传递情感,将肢体语言在镜头前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协会理事左衡对于演影融合的趋势表示乐观,他认为演出和电影各有千秋,演影融合并非简单的合并,而是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的理想状态。他还指出,当前传统剧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电影等媒介的推广,可以激活剧院空间,使之成为文化打卡的新地标,但前提是需确保良好的秩序,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