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取向的深刻讨论。清代文人龚自珍曾借“病梅”隐喻,批判病态审美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令人惊讶的是,类似的审美倾向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中依然大行其道。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网络流行语形象地描绘了当下部分“小鲜肉”偶像的形象与风格,引发了广泛争议。随着“娘炮”文化频繁占据屏幕,成为部分群体的追捧对象,社会各界对这种审美趋势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和反思。
不仅如此,中国画坛及美术教育中,一股摒弃传统、精神萎靡的风气也在悄然蔓延,仿佛一场无形的“疫情”,迅速侵蚀着艺术领域。这种趋势导致阳刚朴厚、正大光明的艺术气象逐渐淡出,对中国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构成了潜在威胁。
美术学院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与创作能力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后,以徐悲鸿、李苦禅、李可染等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画教师,以身作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为美术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画艺术历来崇尚阳刚之美,这一传统在老一辈艺术家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真正的艺术家,应具备大丈夫的气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对大丈夫精神的精准诠释。阳刚之气,体现为一种大胸怀、大气度,如林则徐所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李可染“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壮志,正是这种阳刚之气的生动写照。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部分美术学院师生在艺术创作上逐渐偏离了正轨。他们或迎合市场需求,或取悦权势,导致艺术创作失去了个性,阳刚之气式微,柔媚之风盛行。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中,也深刻影响了师生的精神状态与性格培养。
面对这一现状,如何重塑阳刚之气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们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传授能够引发深思的内容。关键在于坚守艺术创作的原则,明确为未来的方向。真诚是艺术创作与教学的基石,唯有真诚,方能赢得艺术与未来。教师应以身作则,回归教学本分,将教育目的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加强基础修养的积淀,是激发阳刚之气的源泉。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有识之士应勇于发声,拒绝不健康的文化传播,共同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大气象与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