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单月增幅突破10%,刷新了年内纪录。用电量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其变化往往被视为经济动态的“晴雨表”。从数据中不难发现,无论是传统能源还是新能源领域,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在产业链上游,动力煤、天然铀以及碳酸锂等关键原料的需求持续旺盛,价格也出现显著反弹。
当前,港口动力煤价格稳定在每吨830元左右,但国内主要产煤区的价格却持续攀升。据煤炭资源网统计,截至11月21日,秦皇岛港Q5500动力煤市场价为每吨832元,与前一周持平。然而,在煤炭主产地,价格仍保持上涨趋势。山西大同地区Q5500动力煤报价为每吨690元,周环比上涨10元;陕西榆林地区Q5800指数为每吨668元,周环比上涨3元;内蒙古鄂尔多斯Q5500动力煤报价为每吨621元,周环比上涨4元。
中煤能源在11月19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受供给收紧、成本上升以及旺季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11月份动力煤市场预计将维持高位运行,价格波动区间可能在每吨800至860元之间。一位北京资深煤炭运销商指出,尽管短期内价格趋于平衡,但中长期上涨压力依然较大。他分析称,当前市场可流通煤炭资源偏紧,电力和化工行业需求旺盛,若低温天气超预期,电厂日耗量将大幅增加,可能进一步推高煤炭价格,甚至冲击每吨900元大关。
值得注意的是,冬季煤炭运输已进入高峰期。作为我国西煤东运的主要通道,大秦铁路近期煤炭运输量持续高位运行,日运量超过120万吨。在进出口方面,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10月,中国进口动力煤3114.39万吨,同比下降14.2%,环比下降11.2%;出口煤炭36万吨,同比下降32.3%,环比下降50.68%。
华福证券分析师汤悦认为,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尽管宏观经济偏弱对煤炭需求产生阶段性影响,但供给刚性及成本上升为煤价提供了底部支撑,预计煤价将维持高位震荡格局。
新能源领域同样表现抢眼,尤其是核电产业。自2019年核电重启以来,我国核电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最近三年,每年核准的核电机组均超过10台,2024年更是达到11台,创历史新高。“十四五”期间,我国计划新核准建设核电机组46台,新增装机容量5450万千瓦,运行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将增长约30%。
11月22日,全球最大的“华龙一号”核电基地——中核福建漳州核电2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开始向电网送电。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该机组已具备发电能力,向商业运行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数据显示,2025年1至9月,国内火电投资完成额为1268.5亿元,同比增长45.8%;核电投资完成额为990.9亿元,同比增长23.3%。在当前能源自主可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背景下,煤电与核电机组建设需求同样旺盛。
在核电上游原料方面,铀价格持续缓慢上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今年10月份第59期“CNEA国际天然铀价格预测指数”显示,中长期天然铀市场供需偏紧格局进一步强化,预计长期价格将保持缓慢上行态势,现货价格将震荡上涨。目前,铀现货价格报价为每磅77美元。
储能领域同样迎来发展机遇。高工产业研究院统计显示,今年1至8月,中国锂电产业链新签约、开工扩产项目达183个,总投资额约4000亿元。这些大单和扩产项目直接带动了上游锂电材料价格的上涨。有行业龙头近日表示,若明年需求增速超过30%,碳酸锂价格可能冲至每吨20万元。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市场关注,情绪在短时间内转向乐观。
作为储能产业的重要原料之一,碳酸锂价格在11月迎来迅猛反弹。广期所碳酸锂主力合约连续三天大涨,盘中突破每吨10万元关口,尽管21日出现大幅调整,但价格仍处于近一年来高位。与期货市场同步,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价格也走出近一年最强行情,较年内最低点上涨近六成,报价重回2024年7月以来的区间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