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在稀土高端应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由黑龙江大学、清华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完成的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该研究成功攻克了绝缘性稀土纳米晶高效电致发光的技术难题,为推动我国稀土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稀土元素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疗等战略新兴产业,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我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稀土资源储量和最完善的冶炼分离技术,但在高端功能材料与器件开发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镧系掺杂纳米晶,虽然具备色纯度高、稳定性强等理想发光特性,但其固有的绝缘特性导致无法被电流直接激发,严重制约了其在显示、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研究团队针对这一技术瓶颈,创新性地提出有机半导体敏化策略。通过设计功能化有机配体作为能量传递的"光电桥梁",实现了对绝缘稀土纳米晶的高效能量注入。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效率较传统方案提升76倍,更突破性地实现了单一器件中通过稀土离子调控完成全光谱发光。
这项突破性成果不仅打通了稀土材料特性向高端器件功能转化的技术路径,更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体系。基于该技术开发的超高清显示、近红外通信、生物成像等应用,有望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显著提升我国稀土产业链的终端产品附加值。据团队介绍,相关技术已进入产业化转化阶段,未来将在多个战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