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行业长期存在的命名雷同问题,近期迎来重要突破。交易所最新修订的基金业务办理规则,对ETF产品命名作出系统性规范,要求存量产品需在2026年3月31日前完成更名。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破解基金名称混淆困局的关键一步,有望提升投资者识别效率。
根据新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基金业务指南》,ETF产品命名需遵循"投资标的核心要素+ETF"的基本结构,且必须包含基金管理人简称。增强型ETF则需采用"投资标的核心要素+增强+ETF"的命名方式。例如,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需明确标注"沪深300+管理人+ETF"的完整信息,避免出现"300ETF"等简化命名导致的识别障碍。
Wind数据显示,全市场现有超过1300只ETF产品,其中约30只跟踪沪深300指数。当前命名方式存在显著差异:部分产品已采用规范命名如"沪深300易方达",但仍有产品仅标注"300ETF"或"300指数ETF"。上证50指数相关产品同样存在类似问题,12只跟踪该指数的ETF中,部分产品名称存在"上证50ETF"与"50ETF基金"混用的情况。
普通基金的命名混乱现象更为突出。这类产品全称通常包含"公司名称+基金名称+持有期(如有)+基金类型+后缀"的完整结构,但简称往往省略关键信息。据统计,全市场有363只基金使用"价值"命名,470余只包含"成长"字样,成立时间跨度均超过20年。更有个别产品采用"价值成长""新机遇"等组合命名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识别难度。
某中型公募品牌负责人指出,基金简称使用场景广泛,涉及基金公司、银行、券商、互联网平台及数据服务商等多方主体。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同渠道对同一产品的简称存在差异,容易造成投资者混淆。以某科技主题基金为例,其在不同平台的简称可能包含"科技成长""科技先锋"等不同表述。
针对命名规范问题,业内人士提出三项建议:首先要求完整保留管理人信息,避免使用"工银""农银"等简化表述;其次建议采用辨识度高的词汇,既避免过度使用"价值""成长"等常见字眼,也慎用生僻字;最后强调需突出产品特征,特别是在浮动费率等创新产品命名上,应充分体现投资风格或风险收益特征。
华夏基金表示,新规实施后ETF命名将进入标准化时代,投资者通过产品简称即可同时获取跟踪指数和管理人双重信息。这种"双重标识"机制有助于提升市场透明度,降低投资决策成本。随着2026年更名截止日期的临近,预计市场将出现新一轮ETF产品命名调整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