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席卷全球的当下,一家名为Fireflies的创业公司凭借其会议记录服务迅速崛起,今年夏天宣布估值突破10亿美元。这家声称服务覆盖全球75%财富500强企业的公司,通过"与萤火虫对话"功能实现多语言实时交互,成为AI办公领域的新晋独角兽。然而,其光鲜表象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创业往事。
联合创始人Sam Udotong近日在社交平台自曝,公司2017年创立初期根本没有AI技术支撑。当时他们向客户收取每月100美元费用,承诺提供自动参会记录服务,实则由两位创始人手动完成。这位尼日利亚裔工程师坦言,他们曾默默参加超过100场会议,通过人工记录维持第七次创业的希望。这种"人肉AI"模式虽赚取了750美元月租维持运营,却引发伦理争议。
公司另一位创始人Krish Ramineni的职场理念同样引发讨论。这位反对"996"文化的印度裔CEO,带领100多名员工跨越十多个时区远程办公。他公开宣称自己每天10点起床、凌晨3点休息,用实际成果证明成功不依赖高强度工作。这种"反内卷"管理方式虽获部分员工支持,但其早期创业手段却遭到质疑。
LinkedIn上的批评声浪迅速蔓延。自动化专家乌马尔指出,未经授权参与会议可能侵犯隐私,软件工程师毛里西奥更直言这是"最鲁莽的商业行为"。有法律人士警告,这种模式可能面临集体诉讼风险。随着争议发酵,早期客户可能发现被"人工AI"服务的真相,引发信任危机。
行业观察者对此存在分歧。部分人士认为,这种"人工MVP验证"是创业常态,投资人更看重需求真实性和商业闭环。正如外卖服务消费者只关心准时送达,企业客户更在意会议记录的准确性。技术成熟前用人工过渡,待算法优化后逐步替代,这种模式在AI领域并不罕见。
目前Fireflies已服务超2000万用户,其核心功能仍聚焦会议信息提炼。与Perplexity合作的实时搜索功能,标志着AI办公从记录向智能辅助转型。这场由"人工AI"引发的争议,折射出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的微妙平衡,也引发对创业伦理边界的深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