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陷入一场因“挖孔机盖”引发的纠纷,这场纠纷不仅在法律层面引发关注,也在市场和消费者群体中激起广泛讨论。事件起因于今年5月,部分小米SU7 Ultra车主质疑该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宣传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进而要求退车或全额退还两万元定金,而小米方面仅愿意补偿20000积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维权行动由此展开。

随后,超过100名车主以虚假宣传为由,将小米起诉至法院,要求退还2万元定金并赔偿三倍定金。一位参与起诉的车主透露,维权之路充满波折。最初因管辖法院问题被驳回,好不容易胜诉后,在开庭时又遭遇小米法务团队拿出84页、14组新证据,导致庭审推迟至11月20日。从5月至今,这场纠纷已持续半年之久,但车主们表示会坚持到底。

有业内人士对小米汽车的辩护逻辑进行了梳理,发现其核心主要围绕两点展开。一方面,小米引用雷军在公开场合的言论,称无论是发布会还是直播,雷军都多次表示该产品“不会太便宜,有一点点小贵”,以此证明自己已尽到提醒消费者的义务;另一方面,小米强调量产机盖只是参照原型车制作,且宣传内容未写入购车合同,因此不构成违约。
具体来看,小米在辩护过程中对一些关键说法进行了“解读”。例如,针对雷军曾提到的机盖“内部结构改了”,小米称“雷军不懂结构,后来已修改微博”;还强调“雷军本就不建议购买这个配件”,试图证明自己不存在欺诈意图。然而,这一说法与发布会上大屏幕循环播放赛车呼啸而过的宣传片形成鲜明对比,引发网友质疑。小米还声称“4.2万元的选装配件并非购车关键因素”“宣传内容未写入合同”,因此拒绝退还定金。对于机盖的实用性,小米提供的测试数据显示,车速达120km/h时,开孔能增加0.27公斤下压力,具备一定的导流和散热效果,但同时表示“普通人日常驾驶用不上这些功能,即便如此也不构成严重违约”。

事实上,小米在诉讼中采取类似策略并非首次。此前在苏州的一起类似案件中,小米曾两次试图将案件移交至北京法院审理,但均被驳回。10月,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裁定,驳回了小米的管辖权异议上诉。有法律人士评论称,在车企维权案件中,通过程序问题拖延时间的情况较为常见,此次小米突然提交大量新证据,疑似再次采用这一“老办法”。
这场纠纷不仅引发法律层面的争议,也暴露出部分新势力车企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一些新势力车企为抢占市场份额,在宣传时过度夸大产品性能,模糊配置细节,交车时出现问题便以“宣传不算合同内容”“技术调整”等理由推脱责任。有评论指出,新势力车企不应仅注重营销噱头,而忽视产品交付与宣传的一致性,更应珍惜用户口碑,避免因“法务话术”消耗品牌好感。唯有诚信履约、实事求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此次纠纷中,售价4.2万元的挖孔机盖因实际作用有限,引发消费者不满。不少一直支持小米的“米粉”表示寒心,有网友直言:“原来‘为发烧而生’,现在变成‘为收割而生’,太让人失望了。”
目前,庭审尚未正式开始,但小米的辩护思路已引发诸多争议。从法律角度看,“宣传内容未写入合同”可能是小米的关键抗辩点;但从品牌角度而言,无论最终官司输赢,这场纠纷都可能对部分消费者的信心造成影响。

外界舆论似乎也对小米的股价产生了影响。数据显示,10月以来小米股价持续下滑,截至11月17日收盘,股价为41.96港元,下跌0.94%。若从9月25日的59.45港元计算,这两个多月里小米股价跌幅已接近三成(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