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挖孔机盖”起纠纷!84页新证据引争议,股价两月跌近三成

   时间:2025-11-18 13:05 来源:天脉网作者:沈如风

近日,小米汽车陷入一场因产品宣传与实际不符引发的纠纷,这场风波不仅在法律层面引发关注,也在市场和舆论场掀起波澜。

纠纷的源头要追溯到今年5月。当时,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遭到车主质疑,车主们认为其宣传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众多车主要求退车或者全额退还两万元定金,然而小米方面仅愿意最多补偿20000积分,这一解决方案未能得到车主们的认可,随后100多名车主以虚假宣传为由将小米告上法庭,诉求退还2万元定金并赔偿三倍定金。

11月10日,该案件在南京秦淮法院首次开庭。令人意外的是,小米法务团队当场拿出84页、共14组新证据,致使庭审不得不推迟至11月20日。这一举动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不少人质疑小米此举是在故意拖延时间。

一位参与起诉的车主感慨维权之路充满艰辛。最初,他们因“该向哪个地方的法院起诉”这一问题遭遇驳回,好不容易胜诉后,又因小米提交的新证据在开庭时被打乱节奏。从5月至今,半年时间过去,车主们依然坚定地表示会坚持维权到底。

有业内人士对小米汽车的辩护逻辑进行了梳理,发现其核心主要围绕两点。一方面,小米拿出雷军的公开言论,称无论是发布会还是直播,雷军都多次强调产品“不会太便宜,有一点点小贵”,试图以此证明自己已尽到提醒消费者的义务;另一方面,小米声称量产机盖只是参照原型车的样子制作,且宣传内容未写入购车合同,不构成违约。

在具体辩护细节上,小米更是“别出心裁”。针对雷军曾说机盖“内部结构改了”,小米在辩护时竟称“雷军不懂结构,后来已修改了微博”;还强调“雷军本就不建议购买这个配件”,全然不顾发布会上背后大屏幕循环播放赛车呼啸而过的宣传片对消费者购车决策可能产生的影响。小米还表示“4.2万元的选装配件并非购车关键因素”“宣传内容未写入合同”,因此拒绝退还定金。对于机盖的实用性,小米给出的测试数据显示,车速达120km/h时,开孔能增加0.27公斤的下压力,具有一定导流和散热效果,但又辩称“普通人日常开车用不上这些,即便没用也不算严重违约”。

事实上,小米在诉讼中采用类似策略并非首次。此前在苏州的一起类似案件中,小米两次试图将案件移交至北京法院审理,均被驳回。10月,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驳回小米管辖权异议的上诉,维持原裁定。有法律专业人士评论,在车企维权案件中,通过程序问题拖延时间的情况较为常见,此次小米突然提交大量新证据,大概率是故技重施。

此次纠纷中,价值4.2万元的挖孔机盖成为争议焦点之一。这款价格不菲的配件,实际作用却十分有限,这种“贵且不实用”的配件策略,让不少一直支持小米的“米粉”感到心寒。有网友直言:“原来小米‘为发烧而生’,如今却变成‘为收割而生’,实在令人失望。”

目前,庭审尚未正式开启,但小米的辩护思路已引发诸多争议。从法律层面看,“宣传内容未写入合同”或许是小米的关键抗辩点;然而从品牌角度而言,无论最终官司输赢,这场纠纷都难免会让部分消费者感到失望。

这场纠纷似乎也对小米的股价产生了影响。数据显示,10月以来小米股价持续下滑,截至11月17日收盘,股价为41.96港元,跌幅达0.94%。若从9月25日的59.45港元计算,这两个多月里小米股价已下跌近三成(29.4%)。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