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社交媒体上异常活跃,连续发布多条微博,针对近期围绕小米汽车的争议言论进行集中回应。这一罕见举动引发行业高度关注,折射出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加剧背景下,品牌舆论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部分网络账号对雷军过往言论的断章取义。有自媒体将"车辆设计需兼顾美观"的表述曲解为"忽视安全性能",更有甚者将轮毂设计讨论恶意关联至整车安全标准。面对愈演愈烈的舆论风波,雷军通过微博平台展开系统澄清,强调"安全是小米汽车的核心DNA,从研发到生产始终贯穿安全第一原则"。
在最新发布的澄清声明中,雷军详细还原了去年4月接受采访时的完整语境。他指出,当时关于产品定义的表述包含三个层次:首先强调安全是基础前提,其次指出外观设计需符合空气动力学等工程要求,最后提到轮毂设计需要兼顾美学与功能性。这种分层论述被部分媒体刻意截取片段,制造出"重外观轻安全"的虚假叙事。
为佐证安全承诺,雷军同步披露了小米汽车的多项技术标准:采用航天级钢铝混合车身结构,关键部位抗冲击能力提升30%;电池系统搭载第四代碳化硅高压平台,配合电芯倒置技术实现双重热失控防护;整车设计遵循"碰撞能量管理、乘员保护、行人保护"三大国际标准体系。这些技术参数的公开,被视为对谣言最有力的回击。

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创始人亲自下场辟谣的现象折射出两个深层信号:一方面说明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从产品层面延伸至舆论战场,企业需要建立更立体的防御体系;另一方面显示消费者对安全性能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任何相关质疑都可能引发品牌信任危机。据第三方监测数据显示,近期小米汽车相关话题中,安全性能的讨论占比已超过45%。
这场舆论风波也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特殊传播规律。由于产品技术复杂度高、消费者认知门槛存在,专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极易被简化扭曲。某新能源车企公关负责人透露,他们每月需要处理类似的安全性能误解超过200起,建立常态化科普机制已成为行业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