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有一位匠人,用14年的岁月与刻刀共舞,将平凡的木头转化为超过700件精致的艺术品,他就是崇阳县的木雕大师刘明华。他的故事,是对“慢工出细活”这一古老智慧的生动诠释。
走进刘明华位于城郊的工作室,仿佛踏入了一个木雕的奇幻世界。一进门,一个名为“盛世清莲”的大型根雕作品便映入眼帘,这件作品曾在咸宁市工艺美术馆展出,是刘明华五六年前的心血结晶。他介绍道,从清理泥土到造型设计,再到油漆和打磨抛光,这件作品他与徒弟共同花费了45天才得以完成。
工作室里,各式各样的木雕原材料和工具堆积如山,每一寸空间都被充分利用。当天,刘明华正在打磨一幅名为“喜上梅梢”的金丝楠木屏风。他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手中的工具,一边向访客介绍这道工序的重要性:“只有把这一块修光打磨,再进行抛光和上油漆,金丝楠木的独特光泽才能完全展现出来。”
在刘明华的“展品大厅”里,各式各样的木雕作品琳琅满目,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和寓意。从“舞狮戏球”到“五福临门”,从“仙女散花”到“年年有余”,每一件作品刘明华都能如数家珍地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和创作灵感。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精湛技艺,更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刘明华与木雕的缘分始于儿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回忆道:“我小时候就喜欢这些工艺品,后来因为爱好民间文化,开始尝试根雕和盆景创作,这一转眼就是14年。”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刘明华经常外出学习交流,参加各类雕刻比赛。2019年,他在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大赛中荣获铜奖,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和肯定。
木雕这门手艺,需要极高的悟性和日复一日的勤奋钻研。尽管陆续有人慕名而来,希望拜刘明华为师,但真正能够坚持下来,学成出师的却寥寥无几。刘明华认为,做木雕就像做人一样,不能急躁。每一块木头都有其独特的纹理和性格,只有顺着它的脉络去雕刻,才能让作品充满灵魂。他见过无数看似不完美的木头,但经过巧妙的构思和雕刻,这些瑕疵反而成为了作品独一无二的亮点。
66岁的刘明华一生与木头为伴,他并不追求作品的惊艳效果,只希望每一刀都能对得起手中的材料,对得起内心的那份执着和热爱。这就是刘明华最朴素的人生哲学:慢慢来,用心做,时间自然会给出最好的答案。